高铁以“快”闻名,但殊不知频繁的停靠站正是时间的“杀手”。 拿京沪高铁来说,路线全程有1318公里,如果采用不停站直达的方式,大约需要4.5小时,这对长途旅客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,但实际上因为站点的增多,全程下来至少需要6个小时左右。 为了能将高铁的“快”贯彻到底,一种新的运行理念被提了出来,那就是“不停站高铁”,到站不用停,照样能上下车,这究竟是如何做到的? 高铁为何绕远路 现在的出行工具花样百出,高铁属于其中的佼佼者,虽然票价稍高,但每小时300公里左右的时速,还是让人心动不已。 与火车比起来,高铁在速度上有着很大的优势,而与飞机比起来,在票价上又更加便宜,所以现在很多乘客出行都会选择高铁。 但随着高铁越来越普遍,不少乘客都反映了一个问题,那就是高铁频繁绕远路。 他们乘坐高铁就是为了省时和便捷,结果偏偏要绕远路,不仅增加了票价,还浪费了不少时间。 关于这一点,其实也不能完全都怪高铁,在修建高铁时,遇到工程难度比较大的地方,比如湖泊、山区等等,为了节约建造成本,只能选择绕路远行。 除了这种因素外,高铁也需要考虑经济效益,如果在沿途城市多设置几个停靠站,那么便可以提高上座率和货运效率,同时也能拉动沿途城市的经济发展。 但这种无可避免的就是,延长了高铁的行程时间,所以这就涉及到了一个其他国家都有的普遍问题:效率和覆盖面之间的矛盾。 想要“快”,就不能在沿途城市增加停靠站点,想要在每个城市普及高铁,那么速度上就一定会有限制。 原本,高铁的“快”是乘客出行的首要选择,但由于停靠站点增多的原因,原本比较出彩的优点就显得稀松平常了。 每到一个停靠点,就需要浪费2-3分钟左右的时间,如果遇到人流量多的时候,停靠时间甚至会延长到6分钟以上。 除了中间停靠的时间外,高铁的起步和停靠的这个过程也会浪费时间,从高速到减速再到停止,从停止到加速再到高速,这个过程与一直匀速行驶的高铁比起来,的确也是耽误了不少时间,同时还增加了能源的消耗。 所以,为了提高速度和减少耗能,工程师们开始研究“不停站高铁”的可行性。 不停站高铁如何实现? 与传统高铁的单轨设计不同,“不停站高铁”是在主轨道上方增加了一层“悬挂轨道”,这个轨道是专为悬挂式吊舱设计的。 高铁的列车和悬挂式吊舱都是独立运行的,互不干扰,一般情况下,吊舱平台是在列车的上方,不过根据不同的技术方案,吊舱平台可以设置在列车车厢的前面或者后面。 高铁列车的行驶和之前没什么不同,运行任务主要是由主轨道承担,而上面的悬挂式吊舱则行驶在悬挂轨道上。 打个比方,以昆明南到北京的G72次高铁为例,这个列车路过贵阳北站、怀化南站、长沙南站等等,路途中需要停靠6次。 如果采用“不停站高铁”的模式,从昆明南站路过贵阳北站、怀化南站时,高铁会一直继续往前行驶,但上方的吊舱会停下来,在这一站下车的乘客可以实现正常下车。 同时,需要上车的乘客也会在高铁抵达之前,登上另外一个吊舱,这样,在高铁路过时,上方的吊舱就会随着高铁一同往前行驶。 这样的设计无需大规模改动已有的高铁轨道,只需增设悬挂轨道即可。 当然,设计方案说起来简单,但真正实施起来却是有难度的,因为吊舱和高铁列车之间必须要保证完美衔接,两者的速度在高度一致的同时,误差不能小于1公里的时速。 如果想要达成这一目标,对吊舱的启动和制动系统的智能化要求是很高的,必须要采用先进的智能控制技术,在监测高铁时速的同时自动调节吊舱的速度。 另外,这种吊舱还需要具备足够的承重力,在容纳满客的同时,还能确保与高铁的安全衔接,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。 如果这一设计理念真的能在现实中实现,那么将极大地提高乘客的出行体验,以减少不必要的时间浪费。 不停站高铁的弊端 尽管不停站高铁的想法很诱人,但是要面对的挑战也有不少。 上面也提到过,想要实现这个设计是非常具有技术难度的,在吊舱对接和脱离的这个过程中,都需要做到万无一失,任何一个小的偏差都会让换乘的效率变低。 而且,高铁在行驶过程中的速度是非常快的,要是遇到突发事故,就不仅仅只是换乘效率变低这么简单了,严重的话可能还会引发一系列安全事故。 所以,如果把不停站高铁放到现实中,前提是要有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。 除此之外,虽然增设“悬挂轨道”不影响主轨道的使用,但其成本也是不容小觑的,更别说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。 要知道,现在高铁轨道一公里的费用大约是在1.5亿人民币左右,如果增设“悬挂轨道”,那么一公里的造价或将超过3亿元,甚至还会更多。 整体造价费用增加的同时,高铁的票价也会往上增长,这对乘客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。 所以,要在追求技术创新的同时,如何控制成本是当下迫在眉睫的一个问题。 其实,除了中国,外国有很多国家也在研究“不停站高铁”的方案,但都存在一定的现实问题,与之相比,中国的方案要更加容易实现,虽然在成本上会有局限性,但在未来,这些问题应该都能得到妥善地解决。 |